第(2/3)页 这次临川之行,对他来说,既是一次考验,更是一次机遇。 “好。” 郑仪站起身,走到陈匣面前,拍了拍他的肩膀。 “我相信你能做好。” “遇到困难,多向刘航同志请教,也可以直接向组织部,或者向我汇报。” “市委是你坚强的后盾。” 这话,既是鼓励,也是一种无形的支持。 意味着陈匣在临川并非孤军奋战。 “是!郑书记!” “去吧。临川的同志在等着你了。” 陈匣怀着激动和庄严的心情,离开了郑仪的办公室。 他知道,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,即将开始。 送走陈匣之后,郑仪站在窗前,望着外面车水马龙的街道,沉思了片刻。 陈匣这步棋,已经落下。 接下来,他要考虑的,是更宏观的布局。 明年年初,他将接任市委书记。 这不仅是一个职务的变动,更意味着他将从更高层面、更全面地主导明州未来的发展。 而要驾驭好明州这艘巨轮,最关键的是什么? 是人。 是班子。 是整个政治生态。 他需要一支能够深刻理解并坚决执行他的施政理念、有战斗力、有凝聚力的干部队伍。 他需要营造一个鼓励干事创业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。 这绝非易事。 明州的官场,经过多年的积淀,盘根错节,情况复杂。 虽然通过四海集团案和“新明州建设”的推进,他初步树立了权威,清除了一些障碍,但更深层次的问题,依然存在。 下一步,他必须着手系统地梳理和整顿干部队伍,优化班子结构,建立起一套更有效、更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。 这需要组织部门的全力配合,也需要他亲自谋划和推动。 想到这里,郑仪按下内部通话键。 “周扬,请赵庆隆书记和秦胜部长下午四点过来一趟。” 下午四点整,市委常委、纪委书记赵庆隆和市委常委、组织部长秦胜,几乎同时抵达郑仪办公室门口。 两人在走廊里相遇,互相点头致意,眼神交换间,都明白这次被郑书记同时召见,议题定然非同小可。 赵庆隆年近五十,身材高大,面容严肃,眉宇间自带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。 他是纪检系统出身,办案铁面无私,在省纪委时就以敢于碰硬着称。 空降到明州担任纪委书记,显然是省委看重其原则性和执行力,意图借助他的力量,整饬明州吏治,为“新明州建设”扫清障碍。 秦胜则显得更为儒雅一些,他长期在省委组织部工作,熟悉干部政策,精于人事布局,深谙平衡之道。 将他放在明州组织部长这个关键位置上,省委的意图不言而喻——要为郑仪接下来的施政,配备一支得力可靠的干部队伍。 两人都是上次市委换届时,由省里精心选派下来的“新血”,使命就是配合郑仪这位“准一把手”,完成明州的政治生态重塑和发展转型。 秘书周扬为两位领导引路,轻轻推开郑仪办公室的门。 “郑书记,赵书记和秦部长到了。” 郑仪正伏案审阅一份文件,闻声抬起头,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。 “庆隆同志,秦胜同志,来了,快请坐。” 他放下笔,从办公桌后站起身,走向会客区的沙发,显得很是随和。 赵庆隆和秦胜连忙上前,分别与郑仪握手后,在两侧的沙发上坐下。 周扬奉上热茶后,再次悄然退出,并轻轻带上了门。 办公室里只剩下三位掌控明州核心权力的常委。 简单的寒暄后,郑仪直接切入主题。 “今天请二位过来,就是想重点聊聊干部队伍建设和政治生态优化的问题。” “明州这两年,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,发展势头很好,‘新明州建设’打开了局面,这是主流,必须充分肯定。” 郑仪先定了调子。 “但是,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,与发展的高要求相比,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,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和政治生态,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。” 他的语气渐渐加重。 “有些干部思想观念陈旧,缺乏开拓创新精神;有些干部作风不实,存在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问题,甚至有个别干部胆大妄为,触碰纪律红线!” 赵庆隆面色凝重地点了点头,秦胜也露出了深以为然的表情。 “更重要的是,在一些地方和部门,‘潜规则’还有市场,‘圈子文化’尚未根除,敢于担当、干净干事的干部有时会受到排挤,而一些善于钻营、溜须拍马的人反而可能得势。” “这种风气如果不彻底扭转,‘新明州建设’的成果就难以巩固,明州的长远发展就没有根本保障!” 赵庆隆和秦胜都感受到了郑仪话语中的决心和分量。 他们知道,郑书记这是要下决心,对明州的干部队伍和政治生态,来一次彻底的“大扫除”和“大换血”了! “郑书记,您说的这些问题,确实存在,有些还比较突出。” 赵庆隆率先表态,语气坚决。 “纪委坚决拥护市委的决策部署!我们将加大监督执纪力度,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,清除害群之马,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坚强纪律保障!” 作为纪委书记,他的表态直接而有力。 秦胜也立刻跟上: “郑书记,组织部完全赞同您的判断!我们将坚决贯彻市委意图,把优化干部队伍结构、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作为重中之重来抓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