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0章:朝廷大点兵-《我要做明世祖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姜成志?几年不见,你还真是大有作为了!”
    “南和侯和李秉都曾给朕提过,说你在打蒙古的时候,表现优异,如今都升成参将了?”
    朱见济点出六率中的佼佼者,对他进行夸赞。
    在东宫开夜校的时候,朱见济对这人也是颇有印象的。
    毕竟姜成志出身军官之家,家境不错,把人养出了一副挺拔俊逸之相。
    长的可以,平时的学习和操练也是三好学生,不可能不入领导的眼。
    “有赖于陛下龙威,方才让臣得有今日。”姜成志谦虚的回道。
    “朕只是给你们一个搏功劳的机会罢了,能走到多高的地方,还得看你们自己如何。”
    朱见济拍了拍手,对着自己最初的三百猛男说道,“行了,话不多说!”
    “朕今日特意吩咐御膳房为大家准备了一场接风宴。”
    “北方苦寒,待了这么多年,说到底还是受苦了的。”
    “朕不是一个喜欢讲虚话的人,又和大家相熟多年,便不浪费时间了……等会你们吃好喝好,以做慰藉!”
    猛男们也不啰嗦扭捏,甚至觉得皇帝让他们在熟悉的地方干饭,才叫真正的看重。
    要是只跟人客客气气的,那关系肯定不怎么亲近!
    在北边磨了多年,出身六率的这些人跟朱见济之间倒没有多大距离感。
    因为以从东宫出来的资格,他们是有特权绕过各种领导组织,直接跟皇帝书信往来的。
    不至于因为隔的太远而消磨感情。
    像被朱见济安插到军中的训导官也是一样——
    虽然担任训导官的人员也有不少是宦官,但朱见济放他们出宫之前是培训过的,只让人负责士卒的心理负担,不允许他们插手军队管理。
    加上只是小宦官,不敢有太大的心思搞事,所以比起以前的“监军”,让士卒更容易接纳。
    如此,让皇帝能够和底层的官兵们联系起来。
    农会那边也有一些位于州府之中的大会长,或者靠近京城的,能“上达天听”。
    朱见济借此便掌握住了最底层的军政之权。
    他和最大多数的人是有联系的。
    所以朱见济有时候会得意洋洋的想到,自己的屁股应该算得上是太祖太宗之后,坐的最稳当的一个。
    “等修整半月,就要去西北了。”
    等人酒足饭饱,朱见济又感叹道,“如此奔波,不知道你们家中对朕有何看法。”
    姜成志站起来大声说话,“陛下不必忧虑!”
    “我等尽是北京一地的人,半个月,足够一叙亲人了!”
    相比起因为“南人戍北”这种真让人去新世界的政策,东宫六率极大部分就是直隶地带的人,剩下一些是无父无母,干脆当兵混个饱饭。
    直隶与宣府大同也接近,驿站使者来回为他们送信不难,所以这些人心中的思乡之情虽有,但不比其他人浓厚。
    甚至还有不少人趁着这些年朝廷一直在对关外进行移民鼓励,把全家都带了过去,重新落户,成为了为大明开发北方的光荣家庭。
    “那就好!”
    朱见济松了口气。
    其实他也不想这么磨着人使唤。
    实在是他此前把六率培养的太好,到现在基本人人是军官小将,能指挥几百来人。
    如今行军打仗,都默认要讲究队列纪律,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松散无度,还得认识一些字,听得懂指挥官的话……
    别看六率只有三百人,但分散到整个军队中,统领住手下的小弟,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。
    朱见济就怕他们顾家情深,中途有人申请不去。
    “反正西北我是要去的!”
    从军数年的周六福在家里吃了一顿饭,听到他爹感叹“回来了就不走了,真好”,下意识的把碗筷一放,掷地有声的说道。
    “好不容易回家,怎么就急着去?”周老头也不满意的拍桌子。
    周大福劝兄弟,“对啊,之前听说你回来,我跟爹还在商量给你娶老婆呢……打仗有什么好的?”
    周万福左看右看,发现自己最小根本没机会发言,于是顺应他嫂子的眼神,带着三个侄子端着碗去屋里吃了。
    只有父子三人留在原地互相说服。
    “你不知道自个儿行情有多好……”
    周大福苦劝弟弟回心转意,“你现在当了哨官,每月银子好几两的……就在你回家前的几天,不少人托媒婆过来跟你说亲呢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