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一章 山区太阳能系统的 供电难题-《霓虹下的旧手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老吴看着小林眼里的光,又翻了翻他记录的厚厚一本数据,点了点头:“这个想法可行!虽然改造起来要费点功夫,但只要能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,值了!”

    当天下午,老吴就带着研发组的技术员们开始了改造工作。他们把太阳能水肥系统的控制器拆下来,重新设计电路,加装沼气发电机接口;又跑到县城的机械厂,定制了可调节角度的太阳能板支架和太阳追踪装置;小林则挨家挨户走访村民,测量沼气池的产气量,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功率的发电机。

    山区的条件有限,没有先进的设备,技术员们就趴在临时搭建的工作台上,一笔一划地绘制改造图纸;缺少零件,就驱车三个多小时去县城采购,有时候赶上山路塌方,只能扛着零件步行进村。有一次,为了赶进度,他们在村支部的院子里连夜加班,借着路灯的光焊接电路,蚊子围着他们嗡嗡转,每个人的胳膊上都被咬了好几个包,却没人喊累。

    赵大爷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他每天都提着自家煮的玉米粥、蒸的红薯送到工作点,还让儿子帮忙搬运零件、搭建工作台。“这些小伙子真是实诚,为了俺们种地方便,没日没夜地干,俺们也得搭把手。”

    经过半个月的奋战,改造后的太阳能水肥系统终于完工了。一台小型沼气发电机被固定在水肥一体机旁边,通过管道连接到村民家的沼气池;太阳能板装上新的可调节支架,能灵活转动,最大限度地吸收光照;系统控制器也换上了新的,上面多了一个切换按钮,还能自动检测两种能源的供应情况,实现无缝切换。

    当技术员们把改造后的系统送到赵大爷家的花椒地时,天正好又下起了小雨,云层厚厚的,看不到一点太阳。“赵大爷,您试试,这次阴天也能运行!”小林笑着说,手把手教赵大爷操作。

    赵大爷半信半疑地按下启动按钮,机器“嗡嗡”地运转起来,清水和肥料混合着,顺着细管均匀地流进花椒树下的土壤里,溅起细小的泥点。他凑近看了看,又伸手摸了摸流淌的水肥,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,笑得合不拢嘴:“真转了!真转了!阴天也能转,这才叫真靠谱!”

    接下来的日子里,赵大爷每天都用这套系统给花椒树浇水施肥,再也不用扛着老水桶奔波了。他种的两亩花椒树,因为水肥供应及时、均匀,长得枝繁叶茂,花椒颗粒饱满,颜色鲜红。收获的时候,赵大爷特意称了称,产量比去年多了足足两成,而且花椒的品质更好,卖价也高了不少。

    “这机器真是帮大忙了!浇水施肥省了一半力,产量还提高了,今年能多赚不少钱!”赵大爷拿着卖花椒的钱,逢人就夸这套改造后的太阳能水肥系统,脸上的笑容比花椒还要红。

    其他村民见赵大爷的花椒收成这么好,也都动了心,纷纷找上门来预订:“小林,赵大爷家的花椒长得这么好,俺们家的苹果树也能装这套系统不?”“俺家种的是山楂树,能不能也给俺们定制一套?”“还有俺家的核桃树,早就想省点力了,快给俺们也安排上!”

    看着村民们热情高涨的样子,小林和老吴既高兴又犯了难。高兴的是,改造后的系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;犯难的是,山区的运输成本实在太高了。西沟村地处深山,山路崎岖,大型车辆进不来,每套系统的零部件都得先运到县城,再用小型货车转运到村里,最后还要靠人工扛到地里。这样一来,一套系统的运费比平原地区贵了整整 30元。

    如果把运费加到系统价格里,村民们可能觉得不划算;如果自己承担,研发组的成本压力又太大。小林愁得几天没睡好,每天都在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这天,他去县城采购零件,路过供销社时,突然有了主意。供销社是村里和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,在县城有专门的仓库,还经常帮村民代收代发农产品,有固定的运输渠道,运输成本肯定比他们自己找车要低。

    小林当即走进供销社,找到主任老王。老王是个实在人,常年穿着一件蓝色的中山装,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。“王主任,我有个事儿想跟您商量一下。”小林开门见山,把太阳能水肥系统的情况和运输难题说了一遍。
    第(2/3)页